【课程总结】回首向来萧瑟处——2020秋冬语文课程总结
又一个半年!今年三月,我将迎来从教第十三年,迎来我的教育本命年。涉足初中语文这个领域已经三年,自己带班也已经一年半。在这个过程中,风风雨雨走过,激动过,绝望过,挣扎过,奋起过,平静过……回首向来萧瑟处,虽未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,但总可做到“心平气和”,只一笑,一切尽在不言中……
一、晨诵,由诗而思,由思而诗
我的初次晨诵之旅,应该是《诗经》课程。这个课程,受益于桃夭老师良多,也与红云老师实战过。当我自己重新上这个课程的时候,我觉得于王校处受益最大。我的《诗经》课程,最鲜明之处,在于尝试揭示先民的精神世界。在我看来,对精神世界的揭示,应该是初中晨诵和大课程的核心,唯有如此,才可以真正上出课程的力量感,也唯有如此,才可以真正地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找到前进的方向。因为,每一种精神的揭示,都意味着一种精神镜像的确立。孩子们与不同风格的好的精神镜像相遇,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,之后,便是自居与突破……
课程上罢,我们演出了《诗经》吟诵剧《爱别离》。这部剧,对很多孩子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一个离开的孩子,在他离开后,还写了《舞台微光》,讲了这部剧对他的影响。有缘与孩子们有这样的编织,三生有幸。
接下来,便是“百花课程”“落花课程”。“百花课程”,是属于我自己的全新的百花课程,与其说在讲花,不如说在讲人,是花的传记,又何尝不是人的传记呢?当然,这个课程也有遗憾,只有春花十五种,若下一轮上,加上夏荷秋菊冬梅便完美了。“落花课程”,我觉得我上出了崇高,上出了死的伟大。
八(上),配合《三国志》课程,上了“雄哉,魏太祖——曹诗编年选”课程。这个课程的独特处,在于吟诵。每一首,一个调子,每个调子,都在言情。至今,其中一些诗歌的吟诵还是孩子们的最爱,时不时想要吟上一吟。这个课程的核心,在于经由对十首曹诗的穿越,我们可以活化出一个曹操的形象。这个形象,不假他求,是曹操自己为自己画像,可能最接近于曹操自己的精神世界。美妙地读,深入地思,最终与一个独特的灵魂心神相通,这可能是这个课程想要抵达的高度。比如我们都知道的《短歌行》,两个问题,便将整首诗拎了起来,一个活曹操如在目前。其一,曹操“忧”什么?人生苦短,贤才难得,壮志未酬,此其三忧。其二,曹操之“忧”,是生命的懈怠与低沉吗?这哪是低沉,分明是生命的昂扬与英雄的襟抱呀。再比如《善哉行》(其二),最后一个问题,曹操绝望吗?怎不绝望,张绣之叛,最爱的长子身死,自己也差一点惨遭毒手,这样的境地,哪能不绝望?又怎会真的绝望?曹操原始生命能量之博大自不待言,单单看诗歌的最后一句,“今我将何照于光曜?释衔不如雨”,还在想着照耀天下,暗夜生光呢。那此时,英雄之泪也是悲壮,英雄之志亦在潜滋暗长,待未来,自又是一番气势蓬勃。
接下来,便是“天予真性,发言自高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课程”。在我看来,某种角度讲,《古诗十九首》是一首大诗。纷乱的年代,男子离家,女子空房独守,重重情感,孕育成诗。男子在外流浪,有可能另结新欢,有可能遭遇背叛,种种情劫历尽,最终,便是对生命的思考与追问。在做这个课程的过程中,春燕老师的PPT时常会给我新的启发。
在做这个课程的过程中,我有了“著作”意识。准确讲,本学期,我新备的所有课,几乎都是有讲稿而少PPT。并非PPT不重要,而是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,我选择了讲稿。回到这个课程,将叶嘉莹先生万余字的“讲录”去掉,尚余三万多字,这三万多字,可以看成是我的讲稿。每一首诗,每一个问题,每一个问题的答题方向,我都用文字进行了梳理。未来,有机会,将之扩充为一本十万字左右的小书,问题不大。
在我的编排中,我将《迢迢牵牛星》置于第一首,原因在于,这是天上的爱情,由天上而至人间,好像也蛮好。谈至此,需要注意一点,《古诗十九首》,是人类情感共相的揭示。言情而不局限于小情,是《古诗十九首》讨论过程中始终要注意的一点。
结束了“天予真性,发言自高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课程”,便是王校的“儒家晨诵课程”。这个课程,目前只进行了九课时,尚余二十三课时。上这个课程,先要感谢俊梅老师,她整理的王校的课堂实录非常棒,给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因为课王校已经备好了,我所要做的,便是主动吸收,自我梳理。所以,上晨诵的前一个晚自习,我所做的主要工作,便是温课。首先,反反复复读王校的课堂实录,厘清课的脉络;其次,对照着王校的课件,脑海中预演第二天早晨的晨诵。接下来,便是晨诵。晨诵前,我还会再次快速浏览一下课堂实录,看完后,志得意满地上晨诵。在具体的晨诵过程中,在与孩子们碰撞的过程中,总是会有一些特别的想法出现,结束晨诵后,便是我的反思记录。或长或短,都有豁亮感。
感谢王校,感恩王校,愿王校多做课程多上课,我们跟着往前走就好,背靠大树好乘凉。
二、大课程,生命气质类型的揭示
就我自身来说,大课程,好像也走过几个。
第一个全身心卷入的大课程,应该是“唯大英雄能本色,是真名士自风流——魏晋那群人”课程。这个课程,我重新做的材料,其特点在于:其一,打通《世说新语》与《三国志》《晋书》,互通文史,尝试勾勒出文字背后的人物的内在精神;其二,在尝试呈现人物内在精神时,重点在于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纠结与生命抉择;其三,尝试揭示出不同人物的生命气质类型。第一轮,我出课程初稿,跟红云老师讨论教研;红云老师上课,我旁听,课后,我俩再讨论教研,往往此时,才能斟酌着真正地定下某个人物的核心大问题。课程进行过程中,在红云老师的支持下,我负责编排了《真名士,自风流》戏剧,剧本是孩子们集体讨论,越然同学执笔,我改定而成。第二轮,我自己在昆仑七(下)时上的,从学习过后的作品看,收获颇丰。只是限于时间,“七贤”之后的部分未上,颇为遗憾,留待将来吧,如果有机会的话。
准确说,我自己带班,上的第一个大课程是“小古文”课程。这个课程,是在“污染假”期间网上上的,此时是七(上)。这个课程,篇目是江卫老师定的。当时,江卫老师做了课件,红云老师以之上课,我旁听。课后,我跟红云老师讨论教研,总结得失。之后,我自己根据我的想法,重新改定,成了这个课程。这个课程,某种角度讲,是一段时光的见证,这次做总结,再次翻看,颇多感慨。
除此之外,我还做过一个“孔子课程”。这个课程以“孔子自述”为纲,材料选自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《论语》《左传》《孔子家语》等,试图揭示至圣先师的精神发展历程,立一圣贤人格之典范。这个课程,未能实施,留待将来吧。
八(上),“成为英雄——《三国志》课程”,我完成的又一大工程。准确来说,这一工程尚未完工,但已初具规模,下轮再上,当轻松不少。其材料组织,以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为纲,旁涉裴注相关史料,关联《先主传》《吴主传》等众多篇章,勾勒了曹操一生。在这个过程中,侧重曹操与周围世界的互动,以曹操为核心,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,在良性的内外互动中,成就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灵魂。这个课程,囿于时间,亦是未能上完,只上至“赤壁之战”,颇为遗憾,只能留待将来。下轮再上,“赤壁之战”部分再引入《三国演义》,文史互照,当可异彩纷呈。期待着……
三、电影,关联生命
电影课程,好像也经历过不少。
最早,我备过《城南旧事》。翻了翻记录,我竟然还给自己做过课堂实录。
在那个文件夹里,是我的小思考。
后来,我上过《国王的演讲》,课是晓凡老师主备的。我第一次指导孩子们写影评,那时,还是借红云老师的班,第一次,真切地感受到电影可以与生命打通。
接下来,自己的班,自己的学生,在电影课程之路上,摸索前行。
七(上)《魔戒》,用的还是桃夭老师的资料,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影课程的美妙。在与桃夭老师资料碰撞过程中,对于《魔戒》三部曲,我有了自己的以“英雄的旅程”这一核心概念为核心的课程设计。孩子们的作品,异彩纷呈,这应该是昆仑诸君的第一次微信发文。
之后的电影课程,虽跌跌撞撞,但筋骨好像越发强健。
七(上),恰好《少年的你》热映,于是,便有了《少年的你》电影课程。看罢电影,我们又一起读了《一百条裙子》。好的电影是有力量的,好的故事是可以影响生命的,我一直觉得目前孩子们“快乐的若干口”,发端处,在此时。
七(下),电影课程的第一部电影,便选了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之所以如此选择,根据便是教室里孩子们的生命状态。那时,还处于混沌初开,与其讲是生机勃勃,不如说有些杂乱无章。那时,我想到的,便是“救赎”,不是对孩子们的“救赎”,而是自我“救赎”,毕竟,我是这间教室的掌舵人,我退了,这战斗便败了。我想,我真正开始自我拯救,应该是始于与孩子们讨论这部电影。在此之前,我觉得自己经历过许多“不足为外人道”的东西,在我的感觉中,“至暗时刻”是一个接着一个,“岁月静好”遥遥无期。经由这部电影,先不讲孩子们,单只我自身,心灵世界开始“平衡”。虽然之后,还多有波折,可于我,威力已没有之前那么大了。如今,虽不能谈“云淡风轻”,但“平衡感”基本有了。
七(下),本来只放了一部电影课程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可教室里偶尔会有一点点旖旎的气息,孩子们对于爱情,有了一点点想法。于是,便有了我们的“爱情电影三部曲”。经由这三部电影的讨论,爱情的方方面面,于“理”上,孩子们已经是比较清晰了。至于情感上的困惑,只要不影响自身的向上,带着走,便好。
八(上),我觉得孩子们对自身理解不足,与世界的互动不充分,对世界的理解有待提升,于是,便有了“人生电影课”。
第一部电影,《阿甘正传》。这部电影,需要建构的核心观念是“原始生命能量的勃发”和“理解命运及抉择命运”,需要积累的观念是“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”和“生命中的重要他人”。对于“原生生命能量的勃发”,主要通过讨论“跑”“傻事”达成;对于“理解命运及抉择命运”,主要通过讨论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羽毛及阿甘、珍妮、邓中尉三个角色的讨论达成。对于“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”,主要通过讨论阿甘的妈妈是父性之爱还是母性之爱达成;对于“生命中的重要他人”,主要通过讨论珍妮与阿甘的互动达成。人物讨论,核心技能是经由“积累”“重复”“突转”“关系”四个维度建构生成完整的人物形象。事物讨论,核心技能是经由联想理解隐喻和象征。
这样来讲,好像有些抽象,“跑”我上过教研课,就不多讲。我以“理解命运及抉择命运”为例,具体谈谈课堂操作。
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羽毛,这可能有着怎样的隐喻呢?孩子们基本都回答讲是“命运”。
那我就追问,羽毛怎么就跟命运联系起来了呢?经由讨论,我们达成共识:这是联想在发挥作用。羽毛被风吹着,漂浮不定,与命运的不可捉摸有相似性。
羽毛要被风吹才能飞,那命运便是被注定的,有一只大手悬浮于我们头上,决定着命运。那羽毛是完全被动的吗?命运是完全被注定的吗?当然不是,每一根羽毛本身都不同,每一根羽毛遭遇的环境都不同,命运当然不同。
当我们讨论到这里的时候,我便感觉到孩子们的讨论偏离了,我便讲:我们不是在进行不同羽毛的比较,我们现在谈的是这一根,就这一根,它的命运完全是由风决定的吗?孩子们陷入沉思。有孩子便讲:就羽毛来说,它好像没有别的选择,只能是风往哪吹,它往哪飞,从这个角度讲,命运好像是被决定的,可我们是人呀,风吹,我们可以自己调整受力面,调整方向,虽然风有影响,但我们也有主动性呀。
当讨论到这里的时候,这个问题好像已经究竟了,无法再往前走一步。可我还不满足,总感觉还没有精准地落到我想要讨论的“抉择”上。于是,我便自己出场,我讲:如果我是那羽毛,我就不会离开鸟,我哪能让风吹着跑呀,我要永远跟我最爱的鸟在一起。当我这样讲的时候,孩子们好像被激活了,哄堂大笑。这时候,我们继续往后讨论,跳出了羽毛讨论命运,于是,便有了“我选择,我成为;我成为,我选择,命运是由我自己创造的”这样的理解。当然,也有了接受命运与反抗命运的争论。这样,围绕命运,我们形成了两种观点:其一,命运是由我们自身创造的;其二,命运是被注定的。对于其二,我们又形成了两种观点:一种,是完全服从命运;一种,是反抗命运。对于后一种,又有两种结果,一为成功,一为失败。
当我们分类讨论至此时,好像有些偏离了电影本身。于是,我们回归电影,电影中的人物,属于哪种命运类型?当这样问的时候,我们迅速达成共识:服从命运的是阿甘,反抗命运却失败的是珍妮,反抗命运并最终成功的是邓中尉。因为阿甘与珍妮在之前的讨论中已经讨论过,此时一定位,孩子们便豁然开朗。对于邓中尉,此时是首次讨论。我们便从“积累”“重复”“突转”“关系”四个维度进行探究邓中尉这一人物形象。最终,我们重点讨论其“突转”处,从某种角度讲,“突转”所体现的,就是海明威《老人与海》的“硬汉精神”。至此,邓中尉这个角色立了起来。
第二部电影,《卡特教练》。需要建构的核心观念是“个体生命的觉醒”和“团队与个体的良性互动”,需要积累的观念是“英雄的旅程”。核心观念的建构主要经由对克鲁兹的讨论达成,讨论的维度,仍旧是“积累”“重复”“突转”“关系”。至于“英雄的旅程”这一观念,准确来讲,在电影中,是“英雄群体的旅程”,主要经由对情节的梳理和分析群体心理的发展变化达成。
第三部电影,《疯狂动物城》。需要建构的核心观念是“打破个体乃至群体的刻板印象”(“实现自身的无限可能性”,与“打破个体乃至群体的刻板印象”一体两面),需要积累的核心观念是“英雄的旅程”和“个体决策的局限性”。建构核心观念的核心技能,仍旧是从四个维度分析角色。至于某一具体维度的角色分析,则是立足于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,进而揭示出角色的心灵存在状态。
第四部电影,《黑暗中的舞者》,准确来讲,不是一部,只是一个电影简介。因为假期的时候,没有找到电影资源,所以只让孩子们看了一个十分钟的电影介绍。留了一个问题与孩子们讨论:善良是无力的吗?这个问题,我其实有些拿不准,于是我便去找王校。王校讲,善是道德主体的道德抉择。豁然开朗,一下子就通透了。
这四部电影,是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链条存在的。《阿甘正传》,侧重原始生命能量的蓬勃;《卡特教练》,侧重教育;《疯狂动物城》,侧重与社会的互动;《黑暗中的舞者》,侧重与社会互动失败,善良惨遭蹂躏,这样的状况下,是否还要善良。经由这四部电影,对于与孩子相关性比较大的那一部分人生,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讨论与梳理。
四、统编教材,经由核心技能,建构运用核心观念
上了一年半的初中统编教材,我觉得自己上路了。可以外显的评价标准,便是孩子们的作品。本次统编教材,我出了四期孩子们的作品,而七(上)两期(含一期新闻作品),七(下)三期(含一期疫情作品)。
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,统编教材的使用至关重要。
在我的理解里,晨诵、大课程、电影课程所关涉的都是孩子们的灵魂,直接关涉的那种,故而,在这些课程中,经由核心技能所建构起来的核心观念往往是“德性门”的大观念所统领的小观念,所运用的核心技能,虽然多为语文学科技能,比如文本细读,文本解读等,但它毕竟是隐性的,因为它是指月之“手”,核心观念才是“月”,关注焦点是不能偏离的。
在这类课程中,“核心观念”是偏“道德认知”领域的,我们可以讲它有“智思门”的性质,但它应该是偏“德性门”的。而“德性门”的东西是需要活出来的,故虽然我们初步唤醒这个“核心观念”用的“核心技能”,从某种角度讲,是属于“智思门”,但这个“核心观念”要真正地被活出来,“智思门”的“核心技能”肯定是难以奏效的,需要更多的“德性门”的“核心技能”,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理性也是需要参与的。从这个角度讲,我们当下的这类课程,其实没有实现真正地完形,我们应该有意设计相关的“道德实践”领域的活动来将“道德认知”领域的核心观念活出来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这类课程,要辅之以相应的活动课程作为配套课程,进行实施。
好吧,好像有些跑偏,但我觉得这是个大问题。思考肯定有漏洞,但算是一个开端,姑且存于此。
回到统编教材,自然是清楚明白的了。核心观念,自然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核心观念,可这个核心观念,不是外在知识体系中的概念,而是孩子内在观念系统中的观念,也就是,有了这个观念,孩子们看到的世界与没有这个观念的孩子相比,是不一样的,也就是,他洞悉到世界的秘密;核心技能,自然是建构以及运用这个核心观念所需要的核心技能。
好像有些绕,我们以《白杨礼赞》中的“欲扬先抑”为例,谈谈经由核心技能,建构运用核心观念。
《白杨礼赞》原文第二、三自然段:
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,扑入你的视野的,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。黄的是土,未开垦的处女土,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;绿的呢,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,是麦田。和风吹送,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——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“麦浪”,若不是妙手偶得,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。黄与绿主宰着,无边无垠,坦荡如砥,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(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,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),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。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“雄壮”,也许是“伟大”,诸如此类的形容词;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,你对当前的“雄壮”或“伟大”闭了眼,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——“单调”。可不是?单调,有一点儿吧?
然而刹那间,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——不,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,一株,傲然地耸立,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,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?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。
我问孩子们:这两个自然段,情感是如何变化的?
经过讨论,孩子们迅速达成临时性共识:由“单调”到“惊奇”。
我就追问孩子们:为什么“单调”,为什么“惊奇”?
孩子们七嘴八舌,最终,我们定位到:环境是单调的,虽然是高原,却总感觉矮矮的,哪怕“雄伟”“伟大”;白杨则直冲云霄,在这个矮矮的环境中,它是独特的。
那我就接着问孩子们:文章是写啥的呀?孩子们异口同声:白杨树。从孩子们的眼中,我看到一点点轻蔑,好像在说,老师,你看不起谁呢?这叫啥问题?
我追问:那茅盾先生直接写白杨不就得了,写这“单调”的环境干嘛呀?我的声音里,强调了“单调”这个词。
孩子们一愣,机灵的孩子反应了过来:就是因为“单调”才能有白杨的“惊奇”呀!
我赶紧说:命个名,给这种手法命个名。
孩子们曾经接触过“欲扬先抑”,便将“欲扬先抑”喊了出来。
我说:不准确,给“欲扬先抑”加个修饰限定词,“什么式”的欲扬先抑?
孩子们有些懵,教室的空气里,有一种安静。
我提醒孩子们说:我们在《列夫·托尔斯泰》中学过欲扬先抑,我们怎么命名那种欲扬先抑的?
有孩子想了起来:局部丑化式欲扬先抑,以彰显眼睛的独特。
那这里呢?我追问道。
有孩子怯怯地讲:环境……他斟酌着用词,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词汇。
我接过了话茬:环境烘托式欲扬先抑。
在“环境烘托式欲扬先抑”这个核心观念的课堂对话建构过程中,我们运用了“文本细读”“互文联想”等核心技能,但这里,这些技能是隐性使用的,有一点日用而不知的味道。
经由《白杨礼赞》,除了“环境烘托式欲扬先抑”这个核心观念外,我们还建构了“托物言志”“以联想为根的层层推进式直抒胸臆”。全部建构完成后,我让孩子们仿照《白杨礼赞》写自己的“礼赞”作品。此时,这些观念,要经历一个“下沉”的过程,也就是要外化于孩子们自己的作品中,这就涉及到核心观念的运用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还涉及核心技能“仿写”的显性使用,如关注结构,手法相当等。
时间关系,以点带面,略论于此。
最后,再赘述几句。
其一,练习册。本学期,我们的《五三》从头做到尾。方式是孩子们自己做,自己订正答案,疑惑处提出来,我进行讲解。同时,对于我认为的关涉到“核心观念”的点,进行集体讲评。这样的方式,为我们进入“精确训练”进行了浪漫准备。因为在家,没能拍孩子们的《五三》,很遗憾,因为我本来是想要炫耀一下的,孩子们做得太棒了,真的是不同层级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。
其二,作业评价可视化,我觉得效果不错。我们不强调横向比较,对于纵向发展,关注比较多。方式是,对于孩子们每次的作业,我进行一个评分(十分制),每次课前,便是跟孩子们分享各自的作业成就,关注两头(评分较高的和低于6分的),推动中间,及时反馈,提升孩子们写作业的外动力。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强调思维挑战的成就感,也在培育孩子们的内动力。
其三,对于考试成绩略作说明。从成绩分布来看,试卷的信度是比较高的(选拔的角度),每个孩子基本上都属于稳定发挥,可以作为孩子们认知的当下总结和未来起点(认知角度),同时,这个成绩,与孩子们当下的生命状态也是基本吻合的,亦可以作为未来生命发展的起点,以此为契机,帮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课程的魅力,经由努力而获得成就,实现生命本身的挺立(生命发展角度)。
五、岁月有脚,陌上花开
磕磕绊绊,这间教室,这群人,已经一起走了一年半。
我可以讲,我跟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越来越好,这间教室走得越来越稳健。至少现在,我不会担心这间教室,砸了我的金字招牌——从教十二年,从未带烂过一届学生。要知道,在这间教室起始的那些日子里,我时常会有这样的忧虑:我可能要一世英名尽毁,这波孩子可能要砸到我手里。我所关注的,并非外在的奖赏,而是我的自我认同,自我镜像。
我坚信“扎硬寨,打呆仗”,因为我没有什么天赋,所有的一切,都是自己拿命硬拼的;我坚信“相信种子,相信岁月”,因为我是做教育的,我爱我的工作;我坚信,没有我拿不下的课程,拿不下的孩子,因为我,就是我王国里的王。好吧,可能有些轻狂了,姑且这般吧,且算作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。
我打算用孩子们的作品来呈现孩子们的蜕变,因为我始终觉得,孩子们的作品就是孩子们生命状态的外显。文字是有伟力的,文字背后所挺立的,是一个个生命的挺拔与昂扬。
2019年秋冬
2020年春夏
2020年秋冬
截至目前,本学期微信发文总字数已近十九万,尚有历史、语文的相关作品未能推送,接下来继续推送。全部推送完毕,本学期微信发文总字数稳稳地过二十万。
就语文学科来说,我可以讲,孩子们的每一篇作品,皆有可观之处,都是达到一定水准的文字。其中许多,说实话,高度甚高,格局甚大。
这就是所有孩子与老师们的创造,可视化的创造。马辉老师讲,“不做,一切皆无意义”,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讲,在这个虚无漫天的时代,孩子们和老师们,活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可能性,我们以班级微信为平台,虽小,可却不断地向世界发声。我们,为世界的改变,正在努力着……
跬步已经迈出,未来,终将达千里。
除了这些可视化的创造,还有无数潜滋暗长的创造在生发,那是玉龙老师与孩子们的深层编织,那是令超老师与孩子们的积极互动,那是冯丽老师、婷婷老师对孩子们的殷殷期待,那是和晶老师的艺术时空,那是生活老师的爱与包容,那是我们家长们的无条件付出,等等,等等,是整个昆仑教学团队、昆仑家长团队与昆仑诸君的相互驯养,相互成就……
“回首向来萧瑟处”,“心平气和”。“而今迈步从头越,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”,而我自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,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……
【点评】王校、冷校、江卫老师点评摘要(为我个人听记所得,如有出入,责任在我)
1、作为学术共同体,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为我们的必经之路。
2、课程如何转化为学生的东西,教与学如何统一,要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。
3、不要轻易给自己贴点点,不要一定要如何如何。给自己成就感,让自己与环境融合,在环境中发展自己,实现良性的内外交互。
4、电影课程的探讨与解读要与孩子们的生命有更深入的编织,从整体上,我们应该尝试更系列化地将电影课程做出来。
5、孩子们的积极挑战与懒散懈怠应该是两端,孩子们的挑战之心,孩子们的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心正处于一个发展期。
6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本身是不能分的,知行合一。广义讲,每日生活,皆为活动。在对话的过程中,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,情感、态度、彼此尊重与生命打开,等等,都是在的。这些时刻,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,也是在进行道德实践,是不能截然分开的。从教室延伸到校园,延伸的社会,所有的一切,都应该是有德性的生活。敏感地结合活动,进行讨论澄清,是必要的。我们可能不需要再增加一些被命名为“道德实践”的活动。
昆仑课程规划、课程总结汇总
此时情绪此时天,无事小神仙 ——2020秋冬昆仑语文课程规划
读写结合,给生命以力量和方向——昆仑教室七(上)语文教学计划
昆仑开学典礼、期末庆典汇总
【期末庆典】走进未来时代的三张通行证 ——昆仑2020秋冬期末庆典
【期末庆典】横空出世,莽昆仑,群玉啸歌 ——昆仑教室2020春夏期末庆典
昆仑晨诵作品汇总
【昆仑晨诵】天予真性,发言自高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作品选(一)
【昆仑晨诵】天予真性,发言自高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作品选(二)
昆仑大课程作品汇总
昆仑电影作品汇总
【电影作品】最美的年华与爱邂逅——电影课程《罗马假日》作品选
【昆仑电影】活出我们的无限可能性——电影课程《疯狂动物城》作品选
昆仑教材作品汇总
【教材写作】谁,是我们生命中的绿?——《带上她的眼睛》读后感
【昆仑教材】找寻活着的意义——《我为什么而活着》读后感作品选(一)
【昆仑教材】找寻活着的意义——《我为什么而活着》读后感作品选(二)
昆仑其它作品
与海螺的相互编织